您现在的位置是:雪操冰心网 > 探索
陈先礼:劲吹“文明风” 绽放“幸福花”
雪操冰心网2025-04-20 19:14:29【探索】6人已围观
简介走进郊区安铜办,映入眼帘的是村道两旁墙壁上根据本土民风民俗绘制的各种山水画、卡通画、谚语、顺口溜……这些看得见的文明新风,得益于安铜办党办主任、2024年1月份“铜陵好人”陈先礼的努力和付出。2012
走进郊区安铜办,文明风映入眼帘的陈先吹绽是村道两旁墙壁上根据本土民风民俗绘制的各种山水画、卡通画、礼劲谚语、放幸福花顺口溜……这些看得见的文明风文明新风,得益于安铜办党办主任、陈先吹绽2024年1月份“铜陵好人”陈先礼的礼劲努力和付出。
2012年,放幸福花担任文化站站长的文明风陈先礼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以村庄主干道路为主轴,陈先吹绽对两侧村院围墙进行修葺粉刷,礼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幸福花中华传统文明礼仪、文明风移风易俗等元素融入墙画设计中,陈先吹绽建成近万平方米的礼劲乡村“文化墙”。这些主题鲜明、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宣传画,让每堵墙壁都“说”起话来,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老师”,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在担任文化站站长的10年间,陈先礼积极争取国家配套政策,申请公共文化服务、广播电视村村通、送戏下乡等多项文化惠民工程,改建安铜体育场,建成全国第一批一级乡镇文化站、国家级全民健身文化广场、最美乡村全民阅读点“孝廉读吧”等惠民服务场所。同时,他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与村民签订红白喜事新办简办承诺书,积极开展“十星文明户”“文明家庭”“孝道红黑榜”“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活动,让文明之风吹进千家万户,孕育美丽乡村幸福花。
为让老百姓感受到家乡家风、家训、家教的独特文化魅力,陈先礼牵头打造“孝廉安铜,好人之乡”家风品牌。自2017年4月起,他利用节假日和周末时间,深入村民组对本地姓氏进行摸查统计,历经一年多时间,与乡里100多位老人交谈,挖掘出本地有影响的乡贤姓氏家族家训、家风故事12篇;从祠堂、族谱等历史遗存中,挖掘出民间蕴藏的优秀家训、家风3章。后经5次修改,陈先礼于2018年6月编印了安徽省首部乡土教材《安铜家风家训家教》,受到当地老百姓和中小学生的喜爱。2015年至2018年间,安铜办建成了孝道长廊、孝廉文化公园、孝廉文化馆等一批孝廉特色文化景点和场所,在传统文化中进一步挖掘了孝廉文化资源、拓展了孝廉文化内涵。
陈先礼以安铜本土黄梅戏文化资源为抓手,创作出黄梅歌舞《家风家训颂》《文明家风代代传》等23部本土剧目。其中,根据“安徽好人”小孝女熊如杨的孝心事迹改编的纪实情景剧《苍劲的小树苗》在全市巡演11场。陈先礼组织建立月圆黄梅戏艺术团、追艺组合、黄梅飘香文化小分队等7支业余文艺团队和文化志愿团队,每年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100余场,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居民利益无小事,我是党的干部,就要尽一切力量,办好居民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作为农村的基层干部,陈先礼一直热情主动地帮助邻里化解矛盾。旗星村人居环境整治期间,有两位居民因修路占用两家宅基地的问题发生冲突,致使道路一时无法施工。为此,陈先礼十多次上门做两家的思想工作,用六尺巷的故事教育引导并借助司法调解,最终成功化解了两家矛盾。
多年来,陈先礼一直关心关注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坚持开展“金秋助学”行动,为困难学生筹集学费、生活费10万多元,帮助4名困难学子圆了大学梦,其中包括“中国好人”胡运峰,“安徽好人”、安徽美德少年、“安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熊如杨,这些孩子的成长无不倾注了他多年的心血和付出。(记者 李莉)
很赞哦!(285)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站长推荐
友情链接
- 蔚来全新品牌firefly萤火虫首款车型上市,售价11.98万元起
- 为何逆转伊藤美诚?8:1落后,日本教练大笑,谁注意蒯曼反应
- 中考英语作文:电子图书
- 百度经验个人助手数据如何导入Excel
- 郑钦文,“联名讨薪”
- James Carville urges Democrats to abandon identity politics for winning strategy
- 江江三人行|数字人到底是啥?“小小陈”告诉你
- 中考英语作文:Let’s Do Sports
- 什么人不能吃照山白浸膏片,中药照山白的性味归经功用主治
- 高考英语作文:我的生日礼物
- 太阳将开启杜兰特交易谈判 也将讨论比尔在球队未来
- 从复古运动到潮流前沿,AVIA携蔡徐坤共启南昌新篇章
- 哈利·波特扮演者丹尼尔·雷德克里夫悼念玛吉史密斯
- 哪里有装修设计师 找装修设计师的好处
- 企业抢订单遇阻,海关优监管解难
- 如何喂养瘦弱的小孩
- 不带孤独两字表达孤独的文案 最能体现孤独的短句
- 让你感同身受的心酸文案 道尽心酸跟不开心的短句
- 傲雷庆祝成立18周年:点亮梦想,服务全球超2000万用户
- 我省将优先在公共场所配置“救命神器”